1.请广大出口到坦桑尼亚的出口商注意:最近收到很多厂家等货发出去之后,在来申请PVOC证书,如果货物已经出港了,不接受办理的,特此公告! 2.关于办理坦桑尼亚PVOC认证检测报告要求:必须是17025实验室出具的报告,测试标准首先使用TZS标准。 3.关于办理PVOC认证验货事宜:关于不清楚验货要求的厂家,必须在货物没有生产之前,就要把相关包装标识要求弄清楚,便于后续验货一次性通过。 4.喜讯:2014年6月之后,关于办理坦桑尼亚认证,认证技术服务费用收费标准,在原来基础上面打6折办理,望广大客户积极办理。5.2020年1月,关于坦桑尼亚认证,如果产品在管制范围内,那就必须做清关证书,如果不在范围内,想做也做不了,请知悉! 6. 警示:如果在管制内的产品,没有做PVOC认证清关证书,将在目的港被扣压强制性要求进行检测(产生的费用由相应公司承担),同时会被罚款,罚款额为货值的15%。

中坦发展经验对话 专访坦桑省长:我们的农民喜欢中国专家的一切

  2024年秋天,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将在我国举行,随着越来越多的“一带一路”成果展现在世界面前,并得到非洲国家的认可,中非合作正在更多领域中更加深入地展开。而其中,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格外悠久,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,到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十多年来,众多中国农业技术、农作物品种,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,不断助力着非洲多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。

  在前不久召开的“探索发展道路:中坦发展经验对话”活动中,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长亚当·奇戈玛·阿里·马力玛,他介绍,过去十多年中,一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,在莫罗戈罗省长期推广示范适宜当地的农业技术,不断改变着当地的村庄和村民生活,“我们这里的农民,喜欢中国专家的一切。”

 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长亚当·奇戈玛·阿里·马力玛。中国农业大学供图

  一个非洲农业大省渴望引进中国经验

  新京报:能否介绍一下莫罗戈罗省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?

  马力玛:坦桑尼亚是一个农业国家,农业产值占GDP近1/3,一半的国土用于农业活动。莫罗戈罗则是坦桑尼亚的农业大省,位于其南方农业走廊,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。但当地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,亩产只有150斤到200斤左右,只有中国的1/5。莫罗戈罗还是整个东非地区大米的第一大生产地,每年生产约90万吨稻谷,大约占坦桑尼亚国内产量的60%。十多年前,我曾任坦桑尼亚农业部副部长,后来当过好几个省的省长,最近才成为莫罗戈罗省省长。坦桑尼亚面临的挑战是,我们有6500万人口,65%的人口以各种方式参与农业,也就是说有4000多万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,如何确保这4000多万人,可以通过农业活动,有稳定的生计和收入,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?

  新京报:你是否对中国农业有一定了解,莫罗戈罗省的农业,和中国农业有何相似之处,有何不同?

  马力玛: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国,甚至成为了世界上的经济大国。这不是偶然,这来自中国政府多年来不断的努力,所以我想将中国的经验引入到莫罗戈罗。但如何引入呢?我想,我们要回顾一下五十年前的中国,当时的中国农业,与今天莫罗戈罗的农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,比如生产力水平、技术水平等。但五十年后的今天,中国的农业政策、农业科技水平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我们想要学习和引入的,正是促成这些变化的做法和技术。

  中国专家“小技术”带来“大丰收”

  新京报: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中国的农业专家接触的?他们和其他国家的专家有何不同?

  马力玛:十多年前,我第一次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接触,这十多年来,他们长期扎根在莫罗戈罗省的村庄和田野中,指导我们的农民改进种植技术、改善种植结构、拓展农业的功能,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并改善营养状况。如果你问一个坦桑尼亚的农民,喜欢中国专家吗?他们一定说喜欢。如果你接着问喜欢什么?他们会说喜欢中国专家的一切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?我觉得,中国的专家更注重实地操作,更多的是在田野里与农民一起工作,他们不仅是优秀的示范推广员,更是优秀的田间老师。他们和农民长时间在一起,已经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。这就像你和某人做了很长时间的朋友,有人问你喜欢你的朋友什么,你不知道你具体喜欢他什么,你只是喜欢他的一切。我可以很确定地说,中国专家在坦桑尼亚的乡村、农场总是很受欢迎。

  新京报:中坦农业合作项目推动莫罗戈罗省的农业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?

  马力玛:举例来说,最开始,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在莫罗戈罗的示范村推广“小技术,大丰收”的项目,引入了适合莫罗戈罗当地情况的中国的玉米密植技术,并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,推动示范户玉米产量至少增加了两三倍。后来又推广“小豆子,大营养”项目,引进了中国的大豆玉米间作、套种技术。坦桑尼亚本地以前很少有种大豆的习惯,但中国专家带来了新的技术,以及各种豆制品的做法,在村里教村民做豆浆、豆饼。豆浆富含多种营养,可以补充蛋白质,有效改善农民的营养状况,农民们也都很喜欢这种新的中国饮料。

  从中国发展经验中学习

  新京报:在你看来,“小技术,大丰收”“小豆子,大营养”中坦农业合作的十多年中,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?

  马力玛:从中国的经验中,我们发现,政府的投入和支持,是农业发展关键的一环,政府必须进行投资,使农民能够进行生产。举例来说,我们的一个地区种植了很多可可,政府给农民发放了种子等农资,但假如没有修路,产品生产出来,就会因为运输的问题,没有办法带到市场上。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更大力量的投入,不仅是在农业技术、种植结构等方面进行投入,还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,使得农民和农产品更好地与市场对接。事实上,过去一段时间,坦桑尼亚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,十二年前有4400万人口,现在有6400万人口,增加了2000万人。国家的经济能力和人均收入也发生了变化,人民的消费能力也提升了,我们对于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购买需求。如何通过生产,一方面提升农民的收入,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全国人民的食物需求?中国以不到9%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%的人口,并且完成了脱贫攻坚,消除了绝对贫困,这其中的经验,正是我们要学习的。

  新京报:你觉得中坦农业合作未来的目标是什么?

  马力玛:全球农业在过去经历了数次绿色革命,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,中国当前在农业的许多领域,都站在世界的前列,我们希望可以学习这些经验,推动坦桑尼亚的农业革命,并成为整个非洲的榜样。

 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,马力玛表示,中国和坦桑尼亚的农业合作中,存在许多互惠互利的空间。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

  中坦合作未来有更多空间

  新京报:你认为在中坦合作中,中国有哪些收获?

  马力玛:中国和坦桑尼亚的农业合作中,存在许多互惠互利的空间,也有深化合作的巨大潜力。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,而坦桑尼亚有每年生产100万吨棉花的能力,我们可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生产国。那么,坦桑尼亚是否可能与中国产生更深入的贸易链接?我们正在认真考虑做两件事情,一是达到大约100万吨的产量,预计在两到三年可以实现,二是我们希望中国可以对坦桑尼亚的纺织业进行投资,这样坦桑尼亚可以通过产品增值受益,中国也可以通过投资获益。

  新京报:你对未来有哪些期待?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深合作?

  马力玛: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生产力的提升,通过学习中国的技术,提升我们的农业生产力,推动农业产出更多的产品、获得更高的效益。举例来说,莫罗戈罗省有较大的养殖能力,我们希望对莫罗戈罗牛奶和奶制品进行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和投资,通过技术合作、投资等方式,使每头牛的产奶量增加3倍以上,全省每天生产50万升牛奶。我认为这是中坦合作可以推进的一个方向。再如,我们已经开始种植大豆,而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大豆消费需求,却缺乏种植更多大豆的土地,所以我希望这方面也能有更多合作。同时,我们正在推动来自中国的投资,中国是坦桑尼亚最大的投资国,我们希望在农产品加工的领域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。

分享到:
15271807183
认证在线咨询